close

台北榮康進清老師總最新一份研究顯示,台灣心房顫動病患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年紀比西方人來得更早,約降低到50歲,比起西方治療指引的65歲來得更早,這項研究引起亞洲地區注意,預期將可改寫亞洲版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引,相關成果接連登上心臟學界期刊《J Am Coll Cardiol》與《Circulation》。由台北榮總內科部主任陳適安帶領團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將近3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的資料,研究不同心率控制藥物對於病患的影響,以及針對各種危險因子和各個年齡層的中風危險性進行深入的分析。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心房顫動是指心房快速而不規律的跳動,全台有20萬名心房顫動病患,一旦發生,因心房無法有效的收縮,心房內的血液會處於流動不佳的狀態,血液易凝結成血栓,一旦血栓流到腦部,就會造成腦中風。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醫師趙子凡說,西方版的心房顫動治療指引提到,65歲以上的心房顫動病患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,但根據國內健保資料庫顯示,台灣心房顫動的病患中風的風險卻比西方人來得高。趙子凡說,他曾收治一名61歲翁先生多年來罹患心房顫動,他沒有高血壓、糖尿病,更不是西方治療指引需要服用預防中風藥物的高危險群,但突然某天早上突然單側肢體無力,緊急送醫後,發現竟是心房顫動引發的缺血性腦中風,最後經過治療,復原狀況良好。他指出,治療心房顫動病患最重要的是預防中風,每6名中風病患就有1名與心房顫動有關,且應控制心跳速率。北榮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表示,國內常見用來控制心跳速率的藥物分別為乙型阻斷劑、鈣離子阻斷劑和毛地黃,而這項研究也進一步分析這3種藥物的死亡風險,發現乙型阻斷劑死亡風險最小,而毛地黃最高,甚至高達12%。北榮心臟內科主任邱春旺說,毛地黃是心律不整的常見用藥,倘若患者水喝得較少或拉肚子,導致電解質失衡,即可能產生毛地黃中毒,劑量必要依照病患體質、病患,拿捏得非常準,通常會建議臨床醫師可優先開立乙型阻斷劑,這些藥物皆為健保給付藥物。(中國時報)

康進清老師康進清老師理財商學苑最完善的訓練課程(股票操盤手康進清老師、期貨達人鄭詩懷老師、預售屋鬼才七哥、記憶學大師陳光、掌紋大師王漢

0FAD81C27041E34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林淑敏龜洽沁忿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